当前位置: 首页 > 视点访谈 >

努力探索,建立专业化、系统化的高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机制

来源:《中国翻译》2010年第5期   发布时间:2016-01-13
 

努力探索,建立专业化、系统化的高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机制

——2010年暑期全国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纪实报道 

 


      7月13日至7月22日,2010年暑期全国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在北京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这是中国翻译协会和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顺应我国翻译学科建设的蓬勃发展,整合之前分别举办的高等院校本科翻译师资培训班和全国MTI师资培训班,首次联合组织的涵盖本科和硕士翻译专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国际翻译家联盟副主席、中国译协副会长、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黄友义以及中国译协副会长、此次培训承办单位之一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金莉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祖国大陆和台湾140多所高校、相关专业机构以及日内瓦国际劳工局等国际组织和机构的近300名外语、翻译专业教师及一线翻译工作者参加了为期十天的强化培训。本次培训得到了国际翻译家联盟(FIT)、国际翻译高校联盟(CIUTI)、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MIIS)高级翻译学院的大力支持和直接参与。

      为确保这项培训课程的质量,中国译协和全国翻译硕士专业教指委专门成立了高等院校翻译师资培训专业指导委员会,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高级翻译学院和《中国翻译》杂志社在培训组织策划和课程规划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各方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对培训课程进行精心设计,努力使课程安排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翻译专业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今年的培训课程,从专业训练、专题讲座,到翻译课程示范观摩、专题研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培训课程的指导老师阵容强大,汇集了内地、香港、美国、欧洲等地在翻译、翻译教学和翻译理论研究领域有突出造诣、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他们分别从翻译教育理念、翻译教学方法、翻译教学过程和翻译教学评估、翻译实践等方面进行授课。除此之外,培训还有意识地邀请翻译行业的代表与学员交流,请他们从翻译行业的角度谈对职业翻译人才的要求和期待,以期促进产、学、研的有效结合。
十天的培训课程组织井然有序,在第一天的培训主旨发言中,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柴明熲教授做了翻译专业教学理念与培训目标的报告,强调翻译专业教学应培养实用人才,培训目标的确立与培训类型应按照翻译岗位设置。并针对专业建设、课堂教学、教学资源库、教学设施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翻译服务与国际合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高级翻译学院鲍川运教授谈到本科翻译专业与翻译专业硕士教学的衔接问题。认为虽然二者在难易程度上有所差异,但二者共同的目标都是培养市场导向的实用人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穆雷教授就MTI课程设置做了详细的考察和评估,指出一些学院结合自身优势和特长,设置实用型课程,紧密联系翻译产业、突出培养职业能力,为其他正在申报MTI的院校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王立弟教授作了翻译教学与研究方法论的报告。
国际翻译家联盟秘书长Frans De Laet、国际会议口译协会主席Benoit Kremer、与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高级翻译学院鲍川运、施晓菁教授主要负责四天的专业教学法版块的口译教学法的培训,Frans De Laet和鲍川运教授所讲授的内容包括:口译认知过程与认知习惯的培养、听力理解与训练方法、口译笔记与教学方法、交替传译的信息处理与视译教学等。提倡从翻译的角度看语言而不是从语言的角度看翻译,强调语篇听辩解析的重要性。Benoit Kremer和施晓菁教授讲授的内容包括国际会议同声传译的专业要求、口译训练中各种课型的作用,本科、硕士阶段同声传译教学的作用、目的和方法等等。国际翻译高校联盟主席、日内瓦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Hannelore Lee-Jahnke教授和德国美茵兹大学跨文化翻译研究所主任Martin Forstner教授以及中山大学王东风教授、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高级翻译学院陈瑞清博士以及上述柴明熲、施晓菁教授等主要负责笔译教学法的培训。Hannelore Lee-Jahnke和Martin Forstner教授在培训中强调笔译教学过程应突出认知过程和认知习惯的培养、翻译技能的培养。他们对翻译和翻译教学的评估做到了细化、量化和具体化,实践性很强。他们还提出翻译教育的跨学科模式以及一系列实用性很强的实证研究方法。两位专家还在课堂上启发学员演示自己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并给予点评,加深了学员对教学与评估的认识。王东风教授分析了英汉翻译中语篇分析的重要性,并通过丰富的实例讲解了语篇分析的多重维度。施晓菁教授着重讲授了汉译英基本技能要求及教学的方法。柴明熲教授就笔译课程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工作原理、语料储存、语料比较和译后储存做了详细的讲解。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可帮助解决术语不确定的问题、语料质量的问题、预翻译不同格式、不同软件的操作问题、组员分工模糊问题、翻译进度不明确的问题,还可帮助解决深层的术语翻译问题、相似结构翻译问题、组员之间的沟通问题以及与客户之间的沟通问题等。陈瑞清博士系统讲解了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如:语料库与翻译培训的关系,商业语料库和自建语料库的功能与区别,语料库与翻译教学实例,以语料库为本的翻译培训的发展方向等等。他指出,语料库旨在为传统的翻译教学提供优化的教学手段。而以语料库为基础的翻译研究,其发展趋势更加客观。


     本次培训的教学观摩与研讨阶段将学员分成本科笔译教学、本科口译教学、硕士笔译教学、硕士口译教学四个小组。组织学员观看教学录相并前往北京外国语大学实地体验翻译教学。北外英语学院和北外高级翻译学院的教师根据自身的经验分别向学员做了教学示范报告,内容涉及:本科翻译专业的办学理念与实践,发展学习者的翻译能力与笔译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合作建构教学法在“国粹文化英译”课程中的应用与反思,北外英语学院翻译系口译课程设置及安排,职业口译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的同传教学等,同时他们还特别强调了翻译教学中的复语能力的培养、口译的现场感和翻译材料的不断更新,以及在笔译过程中评估和指导的有序和深入,还有笔译过程中的体验性训练等。


     此外,南京大学许钧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斌华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李长栓教授分别做了关于MTI教材的示范报告。中国外文局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中心副主任卢敏做了关于翻译人才培养和翻译资格考试的报告,传神公司代表也提出了校企合作的办学途径。


     在翻译专题讲座板块,著名律师赵久苏依据其在东西方两种文化环境下所受的教育及成长的经历以及多年的法律实务的经验,探讨了法律翻译的本质和三个基本原则,并对法律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难点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建议。外交部翻译室副主任许晖结合多年丰富的外交翻译实践经验,讲解了外交翻译的特点、外交翻译需要具备的素质以及如何训练成为合格的外交翻译人才。美国南加州大学终身教授刘军则从文化的角度阐释了文学翻译作为一种艺术所具有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7月22日举行了翻译理论研究版块的培训,同时举办了中国当代翻译理论研究暨《中国翻译》杂志创刊30周年论坛。许钧教授结合全球化语境,阐述了翻译的跨学科研究方法论、刘和平教授阐述了口译教学与新方法,朱志瑜教授对西方当代翻译研究与研究方法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讲解。每位发言者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了高品质且最大信息量的学术讲座。随后举行了培训结业典礼及《中国翻译》杂志创刊三十周年暨出版200期有奖证文颁奖典礼,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全国翻译硕士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许钧教授作培训总结发言。他对此次培训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明确表示今后中国译协将与全国翻译硕士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合作,继续联合举办翻译师资培训,从而使这一活动常态化、机制化。

      此次培训受了学员的高度评价和认可,他们认为通过培训,对翻译和翻译专业教学的规律特点、基本理念、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理论研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把握,开拓了翻译教学与翻译研究的思路,有了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与科研方法的紧迫感;通过学习西方翻译培训的具体方法,对翻译专业教学的市场化导向有了明确的认识,认识到翻译专业教学应在继承和发扬翻译教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翻译市场需求,加强翻译过程训练与研究以及实用文本的翻译教学实践,从而为翻译教学和研究的理据性提供新的思路。

      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到来对翻译这门新兴的学科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从事翻译专业教学的老师无疑也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素质要求。培育高素质翻译师资队伍是翻译学科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造就合格翻译人才和促进翻译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受国务院学位办的委托,全国翻译硕士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已将翻译师资培训纳入翻译专业教育评估体系。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组织翻译专业师资培训、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满足翻译行业需求的合格翻译人才,的确是一个新课题。中国译协作为全国性的翻译专业组织,全国翻译硕士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作为翻译专业教育学术指导机构,纷纷表示将在这方面发挥积极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以此次联合组织的翻译师资培训为契机,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强组织和协调,有效整合资源,努力构建符合翻译专业教育规律的系统化的高校翻译师资培训的长效机制和平台。期待通过译界的共同努力和参与,通过搭建起的这一翻译专业师资培训的平台,能够涌现出更多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高校翻译师资队伍。

 

点击:
返回页首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