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视点访谈 >

师资培训侧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渔

来源:中国翻译协会   发布时间:2016-01-13

 中国译协于727810在二外开办的大学本科翻译师资培训课程宛如一次听觉和视觉的盛宴,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堂课都精心准备,信息量丰富。每位教师都展现出让同样身为教师的笔者仰慕的风采。而最让笔者感到惊喜的是这次课程的口译理论研究模块。贯穿整个模块的始末的,是学员们逐步高涨的期待,是循序渐进、以学生为本的基本教学理念,以及科研成果源于教学又用于教学的科研态度。由于这个模块课程内容组织安排合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课堂上教师与学员之间做到了充分互动,学员们在教学或科研过程中感到的疑惑获得了解答,在课堂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坦率地讲,在起初听说课程由口译技巧、口译教学和口译理论研究三大模块组成时,笔者对最后这个模块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担心会是几天理论知识的堆砌,如同我们很多口笔译课一不小心也会犯到的毛病。直到拿到课程表,看到将由《口译教学与研究》的作者刘和平教授担纲该模块的首次课程,讲解“口译:研究与教学”,看到次日下午别出心裁安排了两个小时的“博士对话”,看到这个模块里有《口译教学评估》的作者蔡小红教授,心中才又升起了隐隐的期待。即使如此,心中还是担心课程会不会只是每位教师研究成果的照本宣科。

   正如每次担任口译任务都需要充分的译前热身,为了能学有所得,我们很多学员也事先做了一些相应的准备。比如:检索各位授课教师的详细资料,阅读他们的代表论文或著作,以及准备一些教师布置的作业。在口译理论板块进一步的准备过程中,笔者又了解到宋亚菲教授为广西大学外院的建设乃至广西的翻译事业付诸的努力,看到任文教授领头成功申请成为2008年全国精品课程的“英语口译”课程的精彩,了解到以陈菁教授等为核心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口译大赛”探索尝试的成功。各位授课教师在翻译领域的不菲成就让我对这个模块的课程的期待感更增添了几分。

    而各位教师的精彩课程就是在这种与日俱增的期待感当中拉开了序幕。刘和平教授在“口译研究与口译教学”课堂上对中西口译研究成果与趋势做出了提纲挈领地综述,既廓清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又指明了今后口译研究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与本次培训紧密关联,从口译研究核心问题着手,对口译研究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清晰地阐述。并联系口译教学相关问题,对本次口译理论板块的设计理念给予说明,使继之而来的每门课程之间有了联系,整个板块立即立体生动起来;宋亚菲教授在“认知研究口译机制与口译教学”课堂上从脑神经研究入手,对口译过程研究做了精辟独到的分析和讲解,为学员开启了语言研究人员鲜少涉足的认知研究领域的大门,为研究成果进一步应用于口译教学铺垫了道路;任文教授在“口译研究方法与口译研究转向”课堂上从最简单的口译研究目的出发,层层推进,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口译研究过程,明确了研究进程中的注意事项;博士对话风格独特,节奏明快。国内从事口译研究的7位博士中有6位拨冗出席,他们简明扼要地为学员们展现了自己博士论文所从事研究的全景,每位博士都与众学员分享了各自研究经历中的领悟,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个个源自厚积薄发的经验,让每位学员受益匪浅。刘和平教授有效而幽默地控制整个对话进程,对话在与学员们的互动中走向尾声,每位学员都感到意犹未尽,叹息两个小时太短;陈菁教授的“口译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课本身就为她所讲授的内容做出了一个绝妙的注解。课堂从要求学员根据所给几段资料设计口译课程开始,帮助学员带着问题步入课堂,揉合厦大口译课程设置研究的经验,有理有据的阐明了口译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在回归起首问题的解决中结束。蔡小红教授的“口译研究与口译评估”以及“口译研究与口译教学评估”非常精彩,既铺陈了宏观的理论框架,又有非常实际的教学案例为佐证,节奏张弛有致,案例生动有效,为学员实际教学提供了富有操作性的示范。关于口译网络教育与教学评估有机结合的课题建设的开放式成功也使学员们大开眼界、深受启发;这个板块的最后一课则在刘和平教授诙谐生动的“学员研究计划介绍与教师点评”中画上了完美的句点。在对学员疑问的解答和研究计划的点评中,刘和平教授鼓励青年教师将教学实践中的所思所想化为成果,建议学员们脚踏实地,从小的校级课题做起,加强与有志之士的合作,逐渐迈向跨学科合作,做大课题。课程在学员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译协秘书处处长杨平引用的这句古话为这次师资培训做出了最佳的诠释。中国译协工作人员不辞辛劳的事务工作,以及每位授课教师的精心准备、有效沟通、诚挚态度、谆谆教诲促成了这次培训的成功。刘和平教授在课程结束时也表示将与译协进一步合作,以期在基础课程上有所发展,来年为学员们提供提高班的课程。学员们的期待,希望最终得以延续。

 

(作者:文俊  北京语言大学)
 

点击:
返回页首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