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数字图书馆 > 教育·学术 >

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说明

来源: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5-12-23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经研究和论证,拟在我国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一、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的必要性
(一)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家对外文化、经济交流合作的迅速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已跃居世界前列。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已经逐步实现全球化的进程。对外经济发展迅速,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向前推进,在全球化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在各类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翻译工作是对外交流和国际交往的重要桥梁和纽带。随着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翻译专业人才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显重要,对外语及翻译人才,尤其是具有专业水平的高级翻译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多、更迫切。培养大批高层次的翻译专门人才是我国对外改革开放、满足社会需要的必然要求。
目前,各种国际会议日益增多,国外资料大量引进,社会对翻译工作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工业、科技、司法、环保、金融等领域国际交流与日俱增,对于翻译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知识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另外,尽快培养大批高水平的翻译人才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更具有特殊意义。一方面,国外的先进文化、先进科技不断涌入,迫切需要将其转化为我们自己的语言去了解、吸收和准确掌握。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地不断掀起的"中国热",也迫切需要把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学、优秀文化介绍到国外去。因此,翻译人才的紧缺,不仅在数量上,更在质量上。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翻译市场还有待规范,主要问题是翻译质量无法保证。人事部于2003年开始试行全国统一的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翻译职称不再实行评审制度,而实行全国统考制度,这一举措被称为"中国翻译界近年来取得的最重要进步之一"。此外,《翻译服务译文质量标准》和其他标准的制订,都将有利于翻译产业的健康发展。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可以在翻译职业化、翻译市场规范化方面起到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
由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巨大需求,我国的翻译数量和品种极大丰富,已经成为"翻译大国",但翻译的总体水平不高,还称不上"翻译强国",主要原因是翻译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翻译专门人才的匮乏。
(二)翻译的特殊性,决定了翻译人才培养具有特殊性
翻译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认知活动、一种技巧、一种艺术,是一种专业的交流工具。翻译人才的思维模式与一般外语人才有着明显的差别,需要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过去往往把外语专业等同于翻译专业,把外语人才误认为翻译人才,忽视了翻译专业人才的专门性和特殊性。懂外语,不等于是合格的翻译人才。
专业翻译分为口译、笔译两大方向,口译主要分为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可细化分为会议口译、商务口译、法庭口译等。会议口译,广泛应用于国际会议、外交外事、会晤谈判、商务活动、新闻传媒、培训授课、电视广播等方面;法庭口译,可分为权威性翻译(如判决书的翻译等)和非权威性翻译。在涉及到两种法律体系、多种文化、不同的法律观念的复杂条件下,法庭口译在各种国际诉讼、仲裁事务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目前国内这一领域的高级口译人才几乎是空白。
笔译分为外翻中和中翻外,按照应用领域可细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等。笔译是书面译文,必须经得起审查、琢磨和推敲,一般还要长期保存,尤其是一些政策性很强的政府或外交部声明、领导人讲话稿,或具有国际法律性质的公报、协议、条约、议定书、国际会议文件等,对笔译要求更高,不仅要译文正确、准确、完整、严谨,而且要通顺、优美。
翻译的上述特点,决定了一个专业的翻译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和能力。首先,要熟练掌握中外两种语言的语言规律及其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必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二是要具备高超的翻译技能。以会议口译为例,既要在短时间内准确理解发言者的语意,又要精准地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述,对译员的记忆能力、记录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理解能力都有很高要求;三是随着翻译专业化程度的越来越高,从业者不仅要具备很强的语言技能,也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如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翻译、医药科技翻译、传媒翻译、法律翻译与科技翻译、商务翻译等;同时,翻译人员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口译人员不管在任何场合和面对任何人,都要如实、准确、友好地传递被翻译者的意思;笔译人员既要熟练地掌握翻译技巧,还要具有较高的语言修养,更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研究精神。
由于对翻译专业人员素质和能力的特殊要求,世界各国在翻译人才的培养上都采取特殊的培养模式。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培养专门的口笔译实践人员和翻译理论研究人员,授予翻译硕士和翻译博士学位。翻译人才的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教师资格、评价标准等方面都以培养学生翻译技巧和实际能力为重点,使之毕业后就能很好地从事各领域的专业翻译工作。所以,翻译工作坊、文学工作坊(阅读原版外国文学作品)、非文学工作坊(训练语言翻译技巧)、机辅翻译工具等教学方式,都以增强口笔译实践能力为主。同时,对师资有特殊要求,如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英文: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ConferenceInterpreters,原文为法文:AssociationInternationaledesInterprètesdeConférence)认可的16个一类培训机构中,11所高校聘用职业译员授课,其余5所高校也至少有80%的职业译员授课。
(三)我国现行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偏重于学术训练,不利于高级翻译人才的培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外语院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外语人才,其中一些成为了优秀的翻译人才。但是,现行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教育理念上偏重专业的学术性,对翻译的专业性和应用性重视不够。按照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各外语院系虽然也都招收翻译方向的研究生,但其培养目标是高校教学和科研人员。在入学考试、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和学位论文写作等方面,是按照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有些学校甚至完全忽视了翻译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翻译实践能力较差,毕业后多数只能担任生活翻译。因此,这种模式不利于高级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不适应应用型、专业化翻译人才的知识和能力需求。
翻译专门人才的培养与传统外语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有根本不同:
1、教学目标:外语教学目标主要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这里的"译"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语言教学手段,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外语语法、词汇,或用来检查学生外语理解和表达水平,作为增强学生外语能力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标。
翻译教学目标则是建立在学生双语交际能力基础之上的职业翻译技能训练。翻译教学从职业需求出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知识、百科知识(尤其是国际政治、经济、法律等)和翻译技能训练(包括翻译职业知识)。
2、教学内容:外语学习主要训练学生学习语音、语法、词法、句法等语言基本知识,基本不涉及语言的转换机制,而只是用单一语言去听说和表达。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能讲外语的人,虽然能流利地用外语表达其本人的思想,但不一定能胜任翻译工作的原因。
翻译教学则主要是训练学生借助语言知识、主题知识和百科知识对原语信息进行逻辑分析,并用另一种语言将理解的信息表达出来,这些专门训练包括:译前准备、笔记方法、分析方法、记忆方法、表达方法、术语库的建立等等。双语转换机制还涉及到语言心理学、认知学、信息论、跨文化等多种学科。
3、教学方法和手段:外语教学需要的是良好的外语交际环境,以便利用各种手段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翻译教学需要的是双语交际环境、特定的交际人、交际主题,包括翻译用人单位的需求等。翻译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能阐述或掺杂译者自己的观点,而是要忠实地表达讲话人/作者的想法或信息。因此,需要利用各种可能的手段训练用一种语言理解信息,用另一种不同的语言表达相同的信息。这些需要大量的翻译实践才能够实现。
翻译作为一个职业(无论是兼职还是全职),专业化程度高,应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中文基础和至少通晓一门外语,还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学、翻译学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广博的其他学科(如经济、管理、法律、金融等)知识和实际翻译操作技能。因此,翻译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是现行外语教学体制无法完成的,有必要在保留已有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引入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二、我国设置和试办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的可行性
(一)国外和港台地区成功的教育经验可资借鉴
关于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国外和港台地区已积累了较为成功的经验,特别是欧盟的译员培训、英国的翻译硕士、法国巴黎高级翻译学校的口笔译硕士和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可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培养手段等各个方面,为我们提供可资借鉴的教育经验。
(二)已具备了良好的学科基础
目前,我国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有英语、法语等语种二级学科博士点37个、硕士点342个。20多年来,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学科支撑。
(三)已有一支具有良好学术素养的专职师资队伍和具有丰富翻译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
近年来,国内有关高校对翻译学科越来越重视,设置了具有一定影响和教育特色的高级翻译学院,开始由一般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向专业的高水平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方面作了很多尝试和努力。目前,已形成了一支能基本胜任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专职师资队伍。同时,在外事部门、对外文化交流部门、新闻及出版部门,以及经济、科技、体育和社会各领域的职业翻译队伍,大多具有丰富的外事经验、翻译经验和很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可以担任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兼职教师。
(四)广泛的需求与充足的生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交流日益扩大,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文化交流,都需要大批具有广博的学科知识、深厚的综合素养和熟练的翻译技能的高水平的翻译人才;而且,随着国家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实力的不断提高,对高水平翻译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定位明确、针对性强、特色明显,社会一定会予以广泛认可。大量的外语专业和非外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政府各部门和各级机构从业人员可提供充足的生源。
三、国外和港台地区的基本情况
国际上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就开始重视职业译员的培养,在高校开设专业翻译的教学项目。目前,国际上大约有270多所高校设有翻译的教学与研究项目,有的侧重培养职业口笔译人员,有的侧重培养翻译研究人员。比较著名的有巴黎高等翻译学校、渥太华大学翻译学院和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翻译学校等。它们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培养专门的口笔译实践人员和翻译理论研究人员,授予翻译硕士和翻译博士学位,如会议口译硕士(MAinConferenceInterpreting)、法庭口译硕士(MAinLegalInterpreting)、翻译与地区化管理硕士(MAinTranslationandLocalizationManagement)、口笔译硕士(MAinTranslation&Interpreting)、笔译硕士(MAinTranslation)等,另外还有文学翻译、字幕翻译、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翻译、医药科技翻译、机助翻译等。
20世纪70年代初,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了翻译系,目前香港8所政府拨款的大学中有7所(香港科技大学除外)都设有翻译系或翻译课程,培养翻译学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各校特色鲜明,针对性强,分别侧重传媒翻译、法律翻译、科技翻译、机辅翻译、文学文化翻译等方向。翻译毕业生极受市场的欢迎,就业率非常高。
中国台湾地区于20世纪80年代在台湾师范大学和辅仁大学成立了翻译研究所,后来又有彰化师范大学和长荣大学等学校,培养翻译硕士研究生。翻译硕士研究生培养面向市场,课程设置强调口笔译实践,邀请部分职业译员和高级编审授课。
分析上述国家和地区翻译人才培养情况,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重点培养学生的口笔译实践能力;课程设置特色突出,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注意课程设置的完整性,突出翻译技能的培养;师资要求有实践经验,教师队伍中必须包括经验丰富的职业翻译人才;教学突出模拟会议教学方式和口笔译实习等。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做法,为我们做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四、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基本方案
在遵循翻译学研究生教育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借鉴、吸收国外高层次翻译专门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特别是结合我国翻译实践领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
(一)学位名称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英文译为"MasterofTranslationandInterpreting",缩写为MTI。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三)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方法
招生对象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具有良好的双语基础,有口笔译实践经验者优先考虑;鼓励具有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生源报考。
入学考试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统考或联考及招生单位自行组织的专业复试,结合工作业绩与资历择优录取。
(四)学习年限
实行弹性学制,可以脱产学习,也可以半脱产或不脱产学习。全脱产学制为两年;半脱产或不脱产学习者视其修满学分与完成论文情况,最多不超过五年,最少不低于三年。
(五)培养方式
1、实行学分制。学生必须通过学校组织的规定课程的考试,成绩及格方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修满规定的学分方能撰写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可按学位申请程序申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2、采用研讨式、口译现场模拟式教学。口译课程要运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如卫星电视、同声传译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设备开展,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译员为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笔译课程可采用项目翻译的方式授课,即教学单位承接各类文体的翻译任务,学生课后翻译,教师课堂讲评,加强翻译技能的训练。
3、重视实践环节。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要求学生至少有10万字以上的笔译实践或不少于100小时的口译实践。
4、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导师组应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并吸收外事与企事业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翻译人员参加;可以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教师与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研究水平的资深译员或编审共同指导。
(六)课程设置(略)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写作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学位论文可以采用以下形式(学生任选一种):1.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中外文本进行翻译,字数不少于10000字,并根据译文就翻译问题写出不少于5000字的研究报告;2.实验报告: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就口译或笔译的某个环节展开实验,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写出不少于10000字的实验报告;3.研究论文: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翻译研究论文,字数不少于15000字(以上字数均以汉字计算)。
学位论文采用匿名评审,论文评阅人中至少有一位是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有一位具有丰富的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
五、组织与实施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统筹管理、指导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试点工作。成立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性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编写或推荐与培养课程配套的教材、工具书和参考用书,加强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和质量评估等各环节的指导、管理与监督。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证专家小组
二〇〇七年一月

点击:
返回页首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