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为推介外交人员服务局已故老一辈翻译家李念培老师的《中国谚语英译》一书,我曾多方收集并翻译谚语名言进行比较学习,见过“骂吾者乃吾师”的古训(可否译为Those who criticize me are my teachers?), 但当时仅从字面上理解和翻译,谈不上有多深的体会。
去年5月,翻译局刊《外交e家》(原名《悦读BDS》)第6期,有一篇文章是介绍建外外交公寓的,题为《乘风破浪,凭栏抒怀》,令我颇费踌躇。难就难在这大标题的翻译上,“乘风破浪,凭栏抒怀”是文学语言,抒情格调,如何把它译得地道、简洁,还得贴切和到位,用于外交服务的语境中,这对于任何一位译者都是挑战。
建外外交公寓属于第一使馆区,位于长安街沿线,建国门立交桥东北角,是北京最著名的地标之一。1974年开工的建外外交公寓二期工程更是开创了北京高层高档住宅建筑的先河。至今,公寓顶层的阳台都是各国媒体报道中国消息的绝佳取景地。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建的高速发展,老外交公寓也面临巨大挑战。可喜的是,我们外交服务人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加强各项软件开发的同时,也不放松硬件建设。仅建外而言,我们不仅对建外公寓等老楼大修改造,令其面貌焕然一新,而且兴建了建外媒体中心,集现代化的会议厅、会所、办公楼和住宅楼于一大建筑群,为长安街又添了一颗耀眼的明珠。
在认真阅读全文并充分理解文章精髓的前提下,我对标题草拟了三套译文:1. Once a Pace-setter, Always an Innovator — An Account of Jianwai DRC(注:DRC为“外交公寓”英文Diplomatic Residence Compound的字头缩);2. Marching Forward with the Times — An Account of Jianwai DRC;3. Riding the Waves Forward —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bout Jianwai DRC。说句心底里的话,三译文中我最中意的当属第一选项,因为“曾为标杆,永远创新”不仅能全面客观反映文章对建外公寓的历史、现状的介绍和前景的展望,反映外服局广大干部职工的精神风貌,而且英译文还用上了Once…, Always…的习语结构, innovator与pace-setter又押尾韵、朗朗上口;第二选项虽没有什么特色,但最稳妥,因为“与时俱进”对任何单位和事业都适用,加上原文本来就有副标题“记建外外交公寓”,这样文章要表达什么,读者应该是一看就能明白;第三选项的英文大标题是抄的《综合汉英习语词典》的“乘风破浪”词条英译,但这词太“虚”,仅凭它,读者根本看不出你想说什么,于是我“以实补虚”,把原文的副标题作了变通,改为英文的“建外外交公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为保险起见,我把这三译文发给了局机关局刊编辑部和北京外交人员语言文化中心胡凝老师(她曾是外交部翻译室的高翻,调来我局后多次默默无闻地帮我纠错校稿)征求意见,同时我向一位曾在旅游总局、外服局和部翻译室等专业岗位工作过的北外老同学电话求教。局刊编辑部的回复是倾向于第二,即“与时俱进”方案;胡高翻对我的译文没有表示异议;唯有那对我最知根知底的老同窗在电话里毫不客气,一听完我对原文和译文的简介就用英语爆了粗口:“Bullshit!”(扯淡)。他说,形容建筑物用什么“乘风破浪”!用tower, stand还差不多。他对我那“转换”译法,把原标题弄成了“与时俱进”也颇不以为然,这老兄越说越激动,进而针砭时弊,对一些官话、套话、空话、大话,对一些“新陈词滥调”,好一通批判。
老同学骂得越是高潮迭起,我也越是感到痛快淋漓。尤其他那粗话好似一盆凉水,把我浇醒。原以为,他至少对我的第一方案不会说什么不好,也没准能赞赏两句。没想到,他仍是不屑一评。但我深知,他是一个很真诚的人,是一个对翻译业务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人。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从不当面夸我,但在背后却说我的好话,此等诤友铁哥们的“骂”,更有价值、更值得自己深思。
坦率说,他的意见不是一点片面之处也没有。他虽然二十好几年前在那建外公寓上过班,在一挪威记者处那里当了几年中文秘书,但他对外服局的了解毕竟没有我的深。那“乘风破浪”的标题乍看起来是在记述外交公寓,但实则描绘外交服务事业和人。前些年,“垄断”地位刚刚打破时,我局受到巨大压力和冲击,仅外交公寓就在一段时期内空置率相当高,可各项成本开支却不断攀升,我们是施行企业管理的自收自支的国家事业单位哦,难道我们经受的风浪还小吗?难道我们不是在“乘风破浪、奋勇前进”吗?难道在取得阶段性成果后不可以“凭栏抒怀”并豪情满怀吗?
但无论老同学的批评是否完全准确,我都不应去抠字眼、挑态度而求全责备,人家的批评是为了我自己的进步,也是出于对翻译专业技术的执着和严求,也有很强的家国情怀。总之,是出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是看得起你、关爱你,才愿意并敢于对你毫无顾忌、开诚布公。做学问就得讲实事求是,就得重视批评意见,就得敢于自我否定;做翻译就得讲忠实准确、比较反复才能推敲出精品来。我越这么想,就越是感谢老同学的“骂”。骂得好!不挨这一骂,还觉得自己的译文过得去甚至是蛮不错,但经此一骂,自己灵魂深处的那点“坐井观天”甚至“自鸣得意”都给骂跑了,而代之以一份清醒和一丝灵感。
老同学说得对,我们作翻译的也得善巧方便,干嘛非得拘泥于原文的“风”、“浪”二字?我又想起了前两年,这老友与我深入探讨翻译问题时的一次谈话,他的真知灼见令我永生难忘。一是他认为学、用英文最大的难点不在词汇而在搭配;二是他提出对于中译英,千万不能事事都按原文一字不动的死硬翻译,而要抓要害、抓实质。他当时还用英语说了一句Take it as it is。我理解,这就是翻译的“平实法”,即“原文的实质是什么就翻译成什么”,先把原文吃透,不管它外包装如何花哨或者玩深沉,我们译者都要首先弄清它究竟想要表达什么,然后才能忠实准确地去表达什么,当然在此前提下用的语言是愈地道、愈简洁愈好。
顺此思路,我回过头再琢磨《乘风破浪,凭栏抒怀—记建外外交公寓》的英译,有了:Time-honored Landmark with a New Look—An Account of Jianwai DRC。 若把它倒译成中文,就是《老地标,新面貌—记建外外交公寓》,它虽然没有pace-setter和innovator的所谓第一方案那样比喻夸张和深沉隽永,但不是更加直观贴切和更平实、更“接地气”吗?
令人欣慰的是,不仅局刊在英文版里采纳了我被骂出来的这新译文,而且在中文版里,也作了相应调整。期刊封面上,《乘风破浪 凭栏抒怀》八个大字没变,但目录和正文内,此篇大标题改成了《新建外,凭栏远眺》。这一灵变和改进、这一译文“倒逼”原文是否也要归功于我那老同窗的一骂呢?
作者: 龚乃绪,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局刊翻译
(2015.8.1初稿,25日终稿修订)